治疗城市内涝顽疾的“亳州药方”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18年的夏天,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全市大部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主城区陷入一片“汪洋”……而今年7月26-28日,受台风“烟花”影响,我市自南向北出现强风雨天气,强度与“温比亚”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小亳在市区走访中发现,以往的低洼易涝点均未发现严重积水现象,主城区城市道路均正常通行。同样是台风“过境”,同样是超过100毫米的持续强降雨,却没有发生大面积的严重内涝。这背后,是我市痛定思痛,开出综合施策药方,多措并举连下“猛药”,实施“排水防涝三年行动计划”,向城市内涝“宣战”的结果。2018年以来,我市共投资5.3亿元,完成河道治理39.5千米、修复水体95万平方米,其中4条主干水系治理,均按照30年一遇较大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的城市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投资6.3亿元,完成22条主次干道、46条背街小巷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共改造管网91公里、整治易涝点248处……如今,市民发现,小区和街道积水越来越少,即使是汛期大暴雨,“城市看海”的景象也很难看到了。
▲暴雨过后的市区路面
1
一次台风过境
一次检讨反思
2018年台风“温比亚”来袭,全市大部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雨量普遍超过100毫米,彼时的主城区街道一片“汪洋”,树木倾倒,车辆被砸,交通受阻。多年来,每逢暴雨,就会“城市看海”。这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隐痛”,更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屡遭市民吐槽。城市内涝问题,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如何解决?拷问着城市建设者们。狂风暴雨袭城之后,市政府连夜召开了市中心城区排涝抢险工作检讨反思会。时任市长杜延安在会上主动作出检讨,“亳州是家,民为父母。一场大雨,群众财产受到损失,生活受到影响,我们问心有愧,应该反思,必须检讨。”会后,市城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大街小巷,走访沿街商户群众,开展治理“城市看海”问题专题调研,全面摸清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基本情况,深入剖析管网规划建设、排水能力、地表蓄水能力、基础设施管理等突出问题,形成了《关于加强中心城区排水设施规划建设的思考建议》。杜延安在检讨反思会上表示,“一年365天,哪怕只有一天‘看海’,群众还是不满意”“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不是写在纸上、念在嘴上、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政府工作质量、成效的标尺。群众满意了,大家的辛苦才不是白忙。”经过几年努力,我市共投资5.3亿元,完成河道治理39.5千米、修复水体95万平方米,其中4条主干水系治理,均按照30年一遇较大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的城市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投资6.3亿元,完成22条主次干道、46条背街小巷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共改造管网91公里、整治易涝点248处……
2
融入“海绵城市”实现源头减排市区刘园新村小区,原来一下暴雨就积水。但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带来的大暴雨,却没有让这里再次出现“城市看海”。“刚开始还担心再积水。”刘园新村居民李运付说,“你看,这刚下过暴雨,小区路上、街上看不到任何的积水,群众的顾虑也没有了。”“以前下暴雨,根本就出不了门。小区里和街上的积水能到膝盖那么深,这么大的积水,不仅出行受影响,更担心积水把楼给泡塌了。”说起汛期内涝带来的影响,李运付记忆深刻。刘园新村之所以告别“看海”,是我市在刘园新村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2019年,刘园新村老旧小区改造中,小区道路及停车位使用了透水材质,可以控制雨水径流,绿色又环保。同时,还新修建了拦水沟,改造了地下管网,实现了雨污分流。据了解,我市老城区由于年代久远,建设初期缺少整体科学规划,加之排水设施老旧等原因,“城市看海”现象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大困扰。近年来,我市在黑臭水体整治、水系公园建设、河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中融入海绵因素,通过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生态驳岸、多功能调蓄等措施,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据了解,“海绵城市”具有“渗、滞、蓄、净、用、排”的作用,从源头削减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量,这是治涝的排名前列步。
▲多部门联动全面防范台风“烟花”
3
雨水污水分流排水退水快速治涝,不仅要源头削减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量,更要保证排水通畅,解决城区主街道和背街小巷积水问题。“这个地方至今没有出现过积水。”市民翟月龙告诉记者,亳州高新区嵇康路和桐花路交叉口过去一直是积水点,每逢汛期,下暴雨时都会出现积水。翟月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18年8月,台风“温比亚”来袭,当时大雨过后积水特别深,“没法出门”。后来,有关部门开始对该路段积水点进行施工改造,今年这几场雨过后路上都没有出现积水。据了解,为解决城区主街道和背街小巷积水问题,我市对街道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为解决老城区低洼路段积水问题,我市结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以及河道整治工程,改建西关排涝泵站,进一步优化排水管线及泵站布置,同时购置多辆大型排涝泵车和数十台移动型排涝泵,确保排水通畅。同时,我市还在易积水路段和易涝点设立“黄雨衣”应急队,对影响排水的杂物和漂浮物进行清理,保障排水通畅。通过综合施策,全面畅通了城区主干水系“大动脉”、排水管网“微循环”、易涝点“中梗阻”,“城市看海”的隐痛基本得到解决。“前两年,市区道路上到处是雨水污水分流的施工围挡,那时候还不理解,整天抱怨出行难,现在看不到积水了,才明白雨水污水分流的重要作用。”翟月龙说。同时,我市还加强主城区排水管网清淤和改造。截至目前,主城区已完成管网改造1.6公里,清淤道路42条,清淤雨水管网337公里。全面排查城区河道,保障河道过流能力。整改内涝隐患,对市区芍花路、三曹路、药都大道、魏武大道、新兴路、酒城大道等道路主要积水点进行改造,解决城区积涝点30处。
▲智能系统实时“预警监测”
4
智能系统预警
助力精准排涝
治理城市内涝,我市一方面提升城市排涝的“内功”,另一方面还不断提升防汛排涝信息化“硬实力”。近年来,我市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先后建成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平台,不断提升城市防汛排涝信息化水平,实现科技助力,智慧防汛。“滴滴滴……魏武大道亳州八中区域出现积水……”7月28日14时40分,一条实时预警监测信息传至内涝排水在线监测系统平台,随后,平台发出处置指令,抢险人员接到指令后,立即赶到积水点,清理堵塞物,打开窨井盖,在15时10分左右,积水就抢排处置完毕。因为地势影响及瞬间雨量过大等原因,市区部分路段也还会发生积水情况。市公用事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周保亚介绍,告别“看海”并不代表积水情况不会发生,而是通过智能平台及时预警,及时处置,用较快的时间把积水抢排完毕,解决了长时间积水、积水排不出去的问题。台风“烟花”影响我市的时候,在市公用事业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利用亳州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平台实时监测天气变化。作为市城市管理部门重点打造的“技防”平台,该平台中的内涝排水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实时实现泵站监测、河道水位监测、城市积水点监测、窨井水位监测、雨量站监控。亳州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平台负责人朱建忠介绍,依托该平台,市区主要积水点都设置了电子水尺以及视频监控,汛期可以实时监测到积水变化。一旦出现积水情况,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将相关数据传送到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并由中心人员进行调度和任务处置。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就像“大脑”一样,承担着汛期整个调度任务,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平台的相关数据最终将汇总到这里,经过分析研判,及时派发到有关部门进行处置。另外,为进一步提高城区防汛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城市防汛指挥体系,提高城市防汛指挥调度能力,市城管局和市数字资源局联合研发独具特色智能可视化的“亳州汛情信息手机APP”,智能化指挥调度城市防汛工作,较大限度地减轻汛情造成的影响。据悉,随着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和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平台的上线运行,我市防汛指挥的科学调度能力进一步增强,每年的清淤检测、应急演练、河道巡查、统一调度已经形成常态化。尤其在本次防御台风“烟花”过程中,两大智慧平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周保亚介绍,依托两大智慧平台,我市可以通过提前预警、预判、预处理台风等极端天气, 实现人防和技防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全市防汛减灾能力。
▲多部门联动排名前列时间排险
5
建立应急队伍
确保高效处置
“城市看海”模式下,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雨一直下,危险就一直在。我市还不断加强防汛应急队伍建设,突出人防、技防、物防相统一,构建了各司其职、互相补充、协调联动、及时高效的城市防汛应急管控体系,提高管网收水输水、泵站雨水抽排、应急处置等能力,确保迅速抽排积水,消除隐患。7月29日清晨,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西门,一台大功率抽水机正嗡嗡作响。受强降水影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区域出现了深约5厘米的积水。“接到排水指令后,我们排名前列时间赶到现场,铺设水管,及时排水,像这台机器每小时抽水400立方米,根据积水面积预测,不到两个小时就能把积水抽排干净。”该处抢险工作人员孟跃说。为了安全度汛,我市城市防汛指挥部组建一支130余人的专业化防汛应急队伍,配备大功率防汛泵车、吸污车等机械设备。发动城管队员、环卫人员和市政人员全部参与城市防汛应急工作,发挥防汛排涝中坚力量的作用。同时汛前对防汛物资进行排查统计和维护保养,及时采购补充,确保满足城市防汛需要。另外,我市还积极开展汛前应急演练。按照应急预案,针对汛情级别,启动应急响应。坚持汛期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各级责任人手机24小时开机,确保信息畅通。气象、水利、公安、教育、住建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各负其责,开展应急处置。有积水、有险情……多部门联动,排名前列时间排险。7月29日早晨上班途径文帝路的市民王丽丽说:“市区文帝路和白衣路交叉口,受地势影响,每逢下雨就有积水,昨天路过这里,就看到几个工作人员在忙着抽积水,今早上班路过这里,路上的积水已经没有了。”市城管局局长黄恺告诉记者,汛期来临前,我市提早谋划,开展了城市排水设施隐患排查整改专项行动,消除安全隐患,共计完成检查井防坠网安装765处,检查井盖维修679处,雨水篦子维修563处,对主城区8座雨水排涝泵站开展常规养护作业和汛前专项检查,确保泵站设备汛期正常工作。
6
继续补齐短板告别“城市看海”近年来,全市集中开展“城市看海”现象治理,主次干道积水现象基本消除,部分已治理的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也有明显改变,但还有一些背街小巷存在不同程度的积水现象,群众家门口的积水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治理。今年以来,我市中心城区又谋划70条背街小巷、总长约6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任务,已整治小型积水点38处,清淤75条道路、376公里雨水管网,并在疏通工作完成后利用潜望镜对清淤管道进行验收,全面保证管网清淤质量。近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联合印发《安徽省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指出,到2025年,总体消除城市内涝隐患,建立“源头减排、管网畅排、泵站强排、河湖蓄排、信息控排、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到2035年,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黄恺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安徽省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部署要求,继续深入谋划实施雨水源头减排工程、管网畅排和泵站强排工程、河湖蓄排工程、防洪提升工程、信息控排工程,彻底告别“城市看海”,让城市建设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