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亳州全民健身!征求意见稿来了→

搜狐焦点亳州站 2021-12-12 11:35:15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亳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具体详情看过来! 为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制定了《亳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现就《实施计划》公开征求公众

《亳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具体详情看过来!

为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制定了《亳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现就《实施计划》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有关意见和建议请以书面形式或者通过电子邮箱反馈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2年1月6日。

邮寄地址:安徽省亳州市魏武大道885号,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群众体育科308室,邮编:236800。

电子邮箱:786069093@qq.com

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2021年12月7日

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征求意见稿)

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安徽省委和亳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体育场地设施稳步增多,人民锻炼热情日益高涨,健康亳州和体育强市建设迈向新阶梯。同时,全民健身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仍旧严重。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发挥积极作用。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全面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深入推进,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更加健全,体育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方便,实现市(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不断推进体育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到2025年,新增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公共体育场馆10个以上,新建或改建行政村(社区)健身设施500以上,建成科学健身指导中心5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1.1块,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2%。着力推进冰雪设施和类冰雪设施建设,到2025年,建成冰雪或类冰雪设施10个以上。

主要任务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

全面统筹全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健全我市全民健身相关制度政策,着力构建全方位、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有效供给能力,着力优化全民健身产品与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到2025年,全市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1.1块。有效扩大供给,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补齐我市健身步道、足球场、冰雪项目、水上项目场地等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推进国家步道体系建设,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加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社区足球场地以及冰雪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市新建健身步道不少于320公里,逐步建立覆盖全域的步道体系。

提升健身设施使用效率切实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优化场地设施布局结构,增加群众就近健身设施,推动区域内健身设施均衡分布,缩小城乡区域场地设施差距。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增加健身设施种类,配置智能健身器材等智能设备设施,提高健身设施质量,提升健身设施有效利用率。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社会化、专业化运营。鼓励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筛选运营团队,将公共体育场馆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工作委托社会力量承担,培养专业运营管理人才,提高运营效率。

广泛开展群众健身赛事活动打造亳州特色体育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健全群众竞赛活动体系与激励机制,办好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推行工间健身,加强职工健身服务。组织开展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妇女运动会及少数民族运动会,积极参与全省老年人健身展示、百万中老年人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等活动。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提升群众社会参与度,有效满足基层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身需求,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依托亳州地方人文特色与自然资源,办好亳州国际健身气功博览会、亳州马拉松、全国象棋快棋锦标赛等具有影响力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类冰雪)运动,实现82万人次上冰雪。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推广华佗五禽戏、象棋、围棋、晰阳掌等亳州特色体育项目,进一步扩大亳州特色体育项目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强化基层组织网络激发全民健身组织活力建立以市级、县区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动运动项目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向乡镇(街道)延伸、向行政村(社区)下沉,鼓励发展社区体育组织。力争到2025年,全市体育社团总数达150个以上,3A级体育社团达到20个。拥有健身气功站(点)、晨晚站(点)500个以上,每一年开展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定期发布亳州市国民体质监测情况公报。提升科学健身服务水平推动体育健身智慧化发展建立“两库、一机制”科学健身方案,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运动水平等级标准检测,增强科学健身理念。到2025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提升科学健身的指导与服务水平。建设市(县)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加强群众体质监测、科学健身指导、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推动科学健身指导覆盖率。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与基层活动,弘扬科学健身理念,讲授科学健身方法与技能。建设全民健身智慧平台,推进“互联网+健身”,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创办数字化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提升体育智慧化服务水平。不断推进我市场地设施管理智慧化发展,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打造市、区分级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我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市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亳州特色、凸显亳州优势,结构愈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以大力发展具有亳州地方特色、传统优势的运动项目产业为中心,打造1至2家体育企业,着力培养一批在细分市场中“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精耕五禽戏健身休闲、庄老养生文化和户外休闲运动等具有亳州特色的体育骨干企业。加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争创高级示范基地、省域示范性的体育产业阵地。推动健身休闲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支持亳州市体育公园、林拥城药都林海、蒙城县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争创更高级别体育生态公园。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和谐共赢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广泛促进对外交流

完善华佗五禽戏与晰扬掌、查拳、六合八法、大洪拳、等传统武术的保护传承工作,不断丰富亳州“非遗”目录体系;以举办亳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全周期、全过程,弘扬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持续推动亳州市体育文化博物馆建设,打造老子与庄子养生文化聚集地,创新国际健身气功博览会暨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显著提升亳州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与挖掘,整理亳州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完善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建设。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口述历史等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加快推进亳州市体育文化博物馆的改造与完善工程,挖掘“五禽戏”文化内涵,大力开展具有亳州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鼓励开展体育文化创作,培育一批亳州传统体育项目品牌。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的传统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合作,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城市的养生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亳州体育国际影响力。

促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开展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完善“体卫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广集运动营养、运动处方、科学健身、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主动健康服务模式,为不同身体状况的各类人群提供健康检测、评估、干预等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健康管理、康复理疗等各类运动康复机构,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和产品。

保障措施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完善法律保障

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深入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准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体育赛事以及体育活动中的监管作用。各级部门要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完善分工,落实任务。加大体育立法与政策研究力度,依法保障公民健身权利。加强健身与文化的统筹协调发展,完善体育产业消费政策。

拓宽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加强资金投入通过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设施经费投入机制,拓展投资主体,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市县区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负责落实建设资金,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商业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资金渠道,解决建设项目资金。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将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纳入支持范围,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体育企业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创新。

强化全民健身的组织领导切实推动部门协同发挥全民健身委员会领导作用,成立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作小组,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各级发展改革、教育、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体育、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强化项目组织实施,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岗到人,严格项目管理,加强项目储备、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合力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各级部门要统筹协调,明确部门责任,完善分工规划,落实工作任务。建立全民健身评价机制实施考核奖惩机制完善全民健身评价指标,创建科学评测体系,不断优化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指标、评价标准与测评方法。各县、区政府要制定出台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切实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工作纳入体育强市考核内容。完善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全民健身,鼓励增加健身消费。

推动全民健身

建设体育强市

对此你有哪些锦囊妙计

欢迎前来献言献策!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